人才是第一资源,是实现媒体宣传效果最优化和最大化的核心竞争力。十年间,县级媒体从“相融”走向“深融”,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“四力”,内外兼修转型,努力成为全媒型、专家型人才。
建设一支高效的融媒体团队,才能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融媒体中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,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,抓好引得进人才、用得好人才、留得住人才,解决好人才这个关键问题,助推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、提质增效。
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,县级媒体“前有追兵,后有堵截”,遇到了诸多困难,内容建设不足、资金来源单一,尤其基层新闻工作者知识结构陈旧、转型难度大、人才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。
一是全媒体人才缺乏。上虞区融媒体中心现有人才结构中,高端专业人才偏少,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缺乏。资深的老记者、老编辑新媒体思维欠缺,对各种网络媒体技术掌握不熟练;年轻的新媒体记者又缺少传统媒体的功底,对媒体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不足,在媒体内容输出方面难当大任。
二是队伍断层明显。由于受地域、薪资水平、编制考试等因素制约,县级融媒体对于年轻人缺乏吸引力,处于引不进人才、留不住人才、用不好人才的尴尬境地,新闻人才队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“断层”和“短板”,特别是管理岗位和采编人员普遍年龄偏大。
三是人才流动频繁。大部分县级媒体对地方财政有一定依赖,出台的自主激励政策也就相对偏少。一些年轻人员通过招考进入单位工作若干年,在基层媒体历练,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一线采编经验后,通过选调、考试离开的不在少数。如此一来,即便基层媒体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,获取到所需的媒体人才,也会因为人才的流失,给媒体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扰。
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,地方主流媒体必须牢牢紧握新闻舆论主动权,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,坚持以党建引领一切工作。近年来,上虞区融媒体中心坚持以“党建+”推动机制体制改革,为媒体融合注入动力。
“党建+”促全面融合。中心组建机关党委、机关纪委、工会、妇联、团总支等基层组织,举办融媒文化节,启用职工之家,常态化开展活动,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汇聚力量。持续开展“讲政治、优作风、精业务、争一流”作风建设专项行动,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、党性修养,党员坚持事事、时时创先争优,在疫情防控、重大主题报道、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抢在前头、冲在一线。
“党建+”促精准融合。创设“融媒学堂”,建立“周培训、月交流、泽装备制造季评比”学习机制,组织党员干部、采编人员开展业务培训、学习交流、技能比武等活动,切实提高队伍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优水平。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等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,新入职员工迅速进入采编一线年以来,中心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学习50余次,2人被评为绍兴市名记者、名编辑,2名年轻记者经组织部选拔进入镇街中层泽装备制造。
“党建+”促深度融合。以“本土化新闻,本地化服务”为目标,将百观新闻客户端建成服务群众的掌上平台,迭代升级“战疫”求助平台,设置四大类服务板块,开设“智能速办”直播间,开发积分商城,提高用户黏性,极大提升主流媒体的粉丝活跃度和传播影响力,2022年共办结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0余件。发动党员当主播,利用新媒体平台参与杨梅直播带货,助农增收。组织党员干部到包联村社,开展垃圾分类指导等志愿服务,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。
健全完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,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,多措并举、多点发力,发挥青年干部的使命担当,加强人才梯队建设,激活人才队伍合力。
注重充实队伍,激活运行机制。落实人才激励政策,坚持德才兼备、唯才是用,拓宽选人用人渠道,打破编制藩篱,打破身份等限制,解决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问题。积极探索“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”新路,用“一把尺子”量人才、评业绩,实行事企并轨、混岗使用,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,做到“同岗同责、同工同酬、优劳优酬”,建立起对内公平、对外有竞争力的利益分配机制。
设立发展通道,做好机构重组文章。根据采、编、播全流程需要,全面深化内设机构整合和人员调整,按照“大部室、扁平化”原则,精简原21个部室为13个采编、行政部室。建成投用融媒体信息中心,组建外宣工作专班和短视频团队,搭建起主流舆论传播的“一体两翼”,重塑融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策、采、编、发的全流程运行机制,实现一次采集、多种生成、多元传播,打造全媒传播的“最强大脑”。
坚持一线倾斜,打通职业进步通道。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骨干力量,不拘一格提拔使用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。注重基层一线名中层正职进入融媒体中心党委班子,在中层干部任用上施行公开选聘,做到能上能下。2023年通过公开选聘,15名优秀中青年人才走上中层正职、副职岗位。中层干部中80后、90后占50%以上,有效扩大干部纵向交流、推进新老接替,让基层年轻干部有为、有位。
中心以绩效考核为杠杆,加快队伍转型升级,重塑竞争力。建立更加灵活、数据驱动、项目导向和个人发展导向的机制,在量化实绩、推动作为等方面探索创新。做好新媒体岗位规划,加快新型媒体人才和新媒体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。
拓展育人渠道,健全培养体系。“量体裁衣”制定人才培育计划,有步骤、有重点地推进队伍提能力。对外强化招贤纳士,将人才“引”到关键岗位。一方面做好人才梯队建设。探索首席制、轮岗制、交流制,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“双通道”管理等新型管理模式。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亚运专题报道组,首次配合完成了浙江日报的双语亚运拍摄,在绍兴发布、上虞发布及浙江日报海外传播矩阵上传播量均超预期。
另一方面,制定短中长期人才引进方案。每年有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。通过公开招聘,先后招录播音主持、视频制作等紧缺人才15名。再次,对内加强培育促成长。实施青苗成长“帮带金对子”计划,突出榜样示范引领,推动各科室正副职及工作经验丰富、业务能力强的骨干,与新招录人员、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的成员进行结对,从理论与实践等多个方面深化传帮带,做到有的放矢、因人施教,实现技术业务上的“一对一”“多对一”指导。
造浓学习氛围,优化管理模式。建立起适合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,开发更加积极的政策。通过竞聘上岗、双向选择,形成人岗相适、人尽其才、能上能下、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。针对人员老化、青黄不接、新媒体业务技能欠缺的实际,把培训作为能力提升的先手棋。对优秀稿件“解剖麻雀”,引领队伍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升;定期邀请上级媒体的资深编辑、记者老师、技术人员来授课,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,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开拓媒体视野、交流沟通共促融合的平台;建立跨区域媒体轮岗交流机制,先后选派10多名骨干记者编辑赴省级媒体实地跟班学习。
坚持争先创优,突出实战提能。用技能锤炼队伍,精心做好内容生产、业务竞赛等重点工作,持续提升上虞融媒作品的传播力、影响力。开展扎实有效的“争先创优大比拼”岗位练兵行动,通过采访报道、拍摄、制作、播音等六项专业技能的比拼,提振采编人员干事钻研、精进技艺的积极性,不断提高记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。制定适合媒体发展的《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》,突出分层考核分类管理,向融媒业务一线倾斜,体现“多劳多得、优劳多得、奖优罚劣、奖勤罚懒”。深入实施名记者、名编辑、名主持、名栏目“四名”培育工程,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名专栏、名专题、名评论,打造“一专多能”的全媒体人才队伍。把绩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、晋级晋职的重要参考,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。
媒体融合改革纵深发展,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,人才优势是核心优势,完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,要盘活人才“存量”,做好“增量”文章。上虞区融媒体中心以典型引路,进一步激活运行机制、薪酬体系、人员引进培养等方面的灵活性和竞争力;拓宽选人用人渠道,做好人才发展规划,注重挖掘、调节、整合现有人才队伍;落实人才激励政策,做好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问题;打通非编内人才成长通道,建立健全全媒体人才职称制度体系。一方面通过校园招聘形式引进适合融媒事业发展的人才,以老带新的方式留住人才,另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,利用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,创新工作,协同育人,在合作中提升育人本领,使专业人员结构、数量、素质更趋合理,尽可能实现供需平衡,缓解用人矛盾,实现人才队伍最优化,效益最大化。
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,重要新闻、独家视频、深度评论分析,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。
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,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。
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、卫星通信技术、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、以及广电、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。
公司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68号朗琴国际大厦B座1215A室邮编:1000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