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季来临,2024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论文答辩阶段。今年不少高校发布通知,明确将对毕业设计(论文)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,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。
学生写论文到底能不能使用AI,怎样约定使用范围与比例?如何引导、规范大学生正确、合理使用AI工具?专家及业内人士有哪些观点?一文读懂。
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《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(设计)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》。随后,该校多个学院出台了规定细则。
其中,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在细则中要求,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。如使用,须述使用方式、细节,包括模型/软件/工具名称、版本及使用时间。涉及事实和观点引证的辅助生成内容,须明确说明其生成过程,并同时在毕业论文(设计)相应位置具体标注,确保真实准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。
近期,湖北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、福州大学、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发布通知,称将在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,其中,部分高校约定了使用范围与比例。
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明确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(设计)AIGC检测结果与重复率检测
方可进入答辩环节,否则不予答辩。还有学校表示:“人工智能工具仅可用于文献检索、数据处理等辅助工作,严禁直接应用于论文撰写。”
今年首次引入“AIGC检测服务系统”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查询的华北电力大学,目前正在制定标准,对学生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的场景和比例进行规范。
据了解,“AIGC检测服务系统”是以文本为检测对象,通过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对,区分人工创作的内容和AI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,从而进行监管和维护学术诚信,简单说就是“用AI查询AI”。
如何利用该系统进行检测?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,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来生成论文,在生成的过程当中,一定是参考了现有的一些知识文本。它的词语、词频、句子、句式这些结构特征上,一定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这样痕迹和规律。那么反过来对于这样的特征和规律,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再去发现它、识别它。
在某电商平台,搜索“AI代写”,一众“AI智能原创写作”商品映入眼帘,有的显示已售“1w+”,有的甚至已售“10w+”。
记者随机选取一家,咨询“能否文”,卖家马上回复“论文”属于平台“敏感词”,须撤回再继续对话,但“AI代写没问题”。“软件单次只能输出1000字左右。如果你要的字数多,就用软件根据你输入的标题写一份大纲,再一项项输入大纲标题生成对应内容,最后合成一篇。”该卖家说。
多名商家客服表示,咨询文的顾客不在少数。梳理发现,商家推出的自研AI写作软件,仅需不到10元便可在一个月内不限次数和字数使用;如需购买国外AIGC产品,则按使用次数收费。记者询问利用AI代写的论文能否通过查重检测时,商家回复:“这个无法确保,但我们生成的每一篇都是原创,即便输入同样的标题,也会输出不同的内容。”
北方某高校一名本科生说,自己会用AIGC辅助完成部分日常作业。“通常先自己搭出框架,再用AI填充内容,最后手动修改、调整。”这名学生说,上学期世界史课程期末考试以论文形式考核,一名同学使用AI代写,最终得分甚至高于自己独立完成的文章,“我在纠结期末考试要不要也用AI”。
依赖AI工具提供的内容存在安全性、可靠性的风险。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小刘今年即将硕士研究生毕业,在学习中她使用了AI大模型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,但在检索一些问题引用的文献时,她发现AI提供的一些文献,虽然标注了出处,但自己
AI为论文写作带来了诸多便利,它可以提供从选题到文稿润色、从统计分析到图表制作等助力,几乎覆盖了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方方面面。但是AI能成为“第二作者”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
2023年12月,科技部发布《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(2023)》,对如何依规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作出具体指引,同时提出不得使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,
,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AIGC生成的参考文献等,明确划出具体边界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第三十七条中明确,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、剽窃、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,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,
有教育研究学者表示,多地高校出台政策,严禁AI写,正是在落实学位法的相关要求。
业内人士指出,人机协同是大势所趋,但AI文等有悖学术伦理,有必要厘清AI代写和AI辅助之间的边界,对文章“AI率”有所界定。
文章“AI率”是指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内容的比例,反映作者对AI的依赖程度。北京一所高校教务部门负责人说,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未设置论文或作业“AI率合理值”,更没有针对不同学科、不同研究目的等设置细分标准。
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敬宇表示,当前,使用AIGC应用几乎没有门槛,且提示词越精准有效,AI生成内容越具有贴近性。“AI能给作者提供灵感,帮助延展思路。但如果被滥用,可能沦为实验数据造假、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。”
AI辅助与AI代写之间的边界在哪?王敬宇认为,这个问题应基于“创意的来源”和“决策的控制权”来定义。AI辅助应聚焦于提供建议、生成草稿和协助研究,最终的创意和编辑决定权需掌握在作者手中;相对地,AI代写则涉及运用AI完成整个或绝大部分写作过程,缺少了使用者的深度参与和批判性思考。
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看来,论文核心评价标准包括作者发挥的创造性、对论文的贡献程度。一篇大部分由AI生成且隐瞒使用情况的文章,既没有作者智力的贡献,也不符合科研诚信的要求,属于学术造假。
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表示,自去年以来,许多大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学习。“我很鼓励学生们进行这种创新和尝试,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性,不能直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照搬星空体育官方网站、‘复制粘贴’。”
张洪生认为,面对新技术的冲击,对学位论文、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应当加强。应当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律和使用伦理,而不能投机取巧、产生偷懒心理,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、欺骗行为。
AI写作还可能涉及版权归属等法律问题。AI生成文本内容承载的知识产权,应归于AI开发公司还是服务使用者,目前说法不一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说,AI代写整篇论文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,与传统的找人代写并无二致。AI代写材料需使用海量文本数据,生成的文本内容很容易与现有作品雷同,产生侵犯著作权等法律风险。
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敬宇建议,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与指导规范,进一步界定AI在不同大类应用场景下的使用范畴,明确相关版权和责任归属问题,确保AI在教育等领域中使用的合规性。
我国关于AI治理的立法研究工作未曾间断。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在包容审慎监管、应用分级分类治理的基础上,细化了技术研发者、服务提供者以及使用者的相关权利义务,要求AI技术应用符合基本的科技伦理规范。
业内人士认为,AI服务提供者应在用户注册阶段和生成内容前,以自动弹窗等方式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认为,学校应加强引导,注重提升全员信息素养和学术伦理意识,鼓励利用AI进行创意启发与辅助设计,明确禁止使用AI文等。同时,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等,应合力加强对AI代写产品的监管,